在澜沧江畔的沃土上,一株甘蔗,不仅撑起了地方经济,更成为维系各民族经济联系的坚实纽带。
近年来,澜沧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将蔗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从一根甘蔗到全产业链增值”,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走出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民族团结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政策精准滴灌,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依托国家糖料甘蔗良种良法推广补贴政策,澜沧县组织专业力量深入村寨田间,开展绿色轻简栽培、机械化作业等技术示范与培训,通过补贴项目实施,推动蔗农种植观念从“重规模”转向“优品质”,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稳步提升。目前,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39.152万亩,同比增长23.2%。2024/2025榨季农业产量突破173万吨,同比增长18.6%,综合产值达19.33亿元,同比增15.95%,成为云南省第二大糖料蔗基地,不仅增强了国家食糖供给保障,也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龙头引领带动,凝聚多元共富合力
云南中云糖业有限公司在勐朗镇、上允镇打造两条蔗糖生产线,通过建立“党支部+村集体经济+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不断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既确保甘蔗收购的稳定性,又保障了收购价格的合理性,吸引了不同民族的劳动力,大家在共同劳动中增进了解与信任,形成了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同体意识。目前,两条生产线日处理甘蔗能力达8400吨,提供就业岗位536个,产业覆盖20个乡(镇),带动11万蔗农稳定增收,实现人均年增收7400元。其生产的白砂糖先后获绿色食品A级认证,实现“以品质树品牌,以品牌促共赢”,真正让产业发展成为民族团结的“黏合剂”。
科技赋能转型,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依托国家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甘蔗产业组的合作,以首席科学家张跃彬团队为技术支持,积极引进和推广甘蔗新品种,打破气候、海拔的限制,将分布在山区、坝区的不同民族群众凝聚到同一条产业链上。各族蔗农在同一片土地上劳作,共享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同时,科技特派团联合企业共建甘蔗新品种繁育基地、温水脱毒种苗生产示范点等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并组织开展蔗糖提质增效、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为各民族提供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提升了产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种植管理水平。自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产业技术培训12期1100人次。
延链补链强链,构建绿色循环样板
澜沧县持续推动蔗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成功引进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公司482名员工中,澜沧本地员工占比超60%,各族群众在工作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公司主要生产酵母、酵母衍生物及相关生物制品,出口亚洲、非洲、拉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建设年产3.2万吨酵母绿色制造项目及配套工程,有效化解制糖环保风险,并将糖蜜加工后的醪液用于有机肥生产,反哺农业种植,形成“糖蜜—酵母—有机肥—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甘蔗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肉牛产业的发展。全县年供蔗梢约15万吨,可满足1.63万头牛一年饲料需求,既降低养殖成本,又延伸了蔗糖产业价值链条。2024年,全县肉牛存栏20.5万头、出栏5.5万头。 澜沧县的蔗糖甜,甜在口中,更融进心里。它不仅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经济基础,也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各民族在共同劳动、经营和共享发展成果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