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 > 糖料
巴马县糖蔗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广西统计信息网 2008-07-02 08:17:51 收藏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1995年巴马县上马糖厂建设项目,以“当年建厂,当年种蔗,当年投产”的成绩开始了巴马县的糖蔗产业发展历程。10多年来,巴马糖蔗产业经历了糖价低迷、企业改制等风雨,由第一榨季进厂原料蔗9万多吨增长到2007榨季的30万吨,成为巴马县“拓农富民,兴工强县”的支柱性产业。

    一、巴马糖蔗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1、糖蔗产业初具规模。自1995年建厂后的10多年来,巴马的糖蔗产业总体上形现出波浪式的发展过程,1998年,糖蔗生产达到了第一个历史的最好时期,98/99年榨季,进厂原料蔗达到16万吨。之后,由于糖价的一路下跌,糖料蔗的生产在2001/2002年榨季也跌到了最低谷。进入2000年以后,广西丰浩糖业公司进驻巴马,通过不断的投资扶持,2002年以后,随着国际糖价的上涨,糖蔗生产得到了良性的发展,2007年,全县糖蔗面积达到了6.5万亩,加上周边的东兰、凤山、大化、凌云等县,2007/2008年榨季,进厂原料蔗达30万吨。目前,全县10个乡镇中。除了东山乡外,有9个适宜种植甘蔗的乡镇糖蔗生产已初具规模。根据农业统计资料显示,全县的耕地面积有20万亩左右,甘蔗种植面积已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2.5%左右,甘蔗已成为巴马县农业的规模产业之一。

    2、糖蔗生产在农村、农业经济和全县的财税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大多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据统计,至2006/2007年榨季,巴马县已经有9个乡镇80多个村种植糖蔗,履盖人口12万多人,该榨季共进厂原料蔗13.5万吨,农民人均种蔗收入250元以上。制糖公司上交税金也突破了1000万元,成为巴马县第一纳税大户。

    3、农民种蔗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全县以“吨糖田”建设为载体,普及蔗农科学种蔗知识,特别是重点蔗区农户的技术培训,全县大多蔗农已经掌握了下种、杀虫、施肥等一些基本的操作技术。同时,不断引进和推广一些高产高糖的新品种,如新台糖22号、25号、台优等,单产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单位面积产量较低。根据近几年来的测定与统计,全县的糖蔗平均亩产在3.5吨左右,远远低于全区的平均单产4.0吨左右的平均水平。

    2、品种较单一,结构搭配不合理。巴马县主要种植的品种是新台糖22号和25号,这两个品种占巴马县种蔗面积的90%以上,均属中迟熟品种,经过多年的种植,品种的优良特性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3、机械化程度不高。2007年,全县新种植的3.3万甘蔗面积中,利用机械化耕作的面积只有0.8万亩,机耕率仅为24.24%,而在机耕除草和施肥方面,机械化程度几乎为0。在砍运方面,2007/2008榨季,全县仅有百林乡试用了两台甘蔗装载机。

    4、新技术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近年来,我区在糖蔗生产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宽行密植技术、大机械深耕深松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等,这些新技术在巴马县的甘蔗生产中都没有得到有效地推广。

    5、植期结构单一。巴马县每年所种植的糖蔗均为春植蔗,秋、冬植蔗几乎为0。

    6、宿根蔗管理水平低,产量低,宿根年限短。一直以来,巴马县宿根蔗产量一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旱地、坡地),由于种植时没有推广深耕深松,加上有采收后普遍采用火烧蔗叶后就任其自然生长,没有进行开垄松蔸,造成宿根蔗生长芽位高,苗弱,抗旱抗倒伏能力差,减少了宿根生限,全县宿根蔗年限多为3年,只有少部分达到4年。

    7、技术力量薄弱,培训力度不够。全县基层一线的甘蔗技术人员少,能充分掌握现代操作规程和理论的人员不多,甘蔗种植技术培训的广度深度有待加强,甘蔗种植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新时期巴马糖蔗生产发展的思路探索

    (一)巩固和扩大种植面积

    巩固和扩大种植面积,这是巴马县糖蔗产业发展的基础,离开种植面积,发展甘蔗生产无从谈起。2007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6.5万亩,占全县现有耕地面积32.5%左右。当前,应该利用国际糖价走高的有利因素,结合巴马县耕地情况和制糖企业的生产能力,动员宜蔗区域的群众大力发展甘蔗种植,力争县内种蔗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再加上周边县市的4万亩左右,基本上能满足全县制糖企业的生产需求。

(二)引进和推广良种良法,从提高单产上下功夫

1、引进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全县现有的当家品种中,新台糖22号是在1999年引进试种后推广的,它高产高糖、耐旱等优良性状为巴马县糖业生产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种植时间较长,它的一些优良性状出现了退化,不良性状也开始表现出来,如宿根萌芽低、易感病、易倒伏、宿根年限短等;同时,由于品种单一,对全县糖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为不利。因此,引进一些优良的新品种,充实全县的品种结构,势在必行。当前,区内外也有一些优良的新品种,如桂糖21号,园林2号、3号、6号,桂9号等,就是早熟、高产、高糖、抗病强的优良品种。巴马县应尽快建立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引进区内外的一些优良品种试种试验,选育也适合巴马县特点的优良品种,推广种植。

    2、采用宽行密植、深耕深松的种植新技术,加大机械化耕作力度。宽行密植是在保证蔗种下种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行距,缩小株距,以便有利于机械管理的一种新的种植方式,这种方式由于能用机械耕作和管理,减少劳力和成本,深受区内外蔗区群众的欢迎。机械深耕深松不仅有利于甘蔗根系的生长,提高对水肥吸收的能力,还增强了甘蔗的抗倒能力,提高宿根年限。由于受传统的种植观念的影响,全县群众对糖蔗的种植普遍采用窄行稀植,在中耕时,机械就无法进入除草、培土,同时,由于受巴马县地理状况等影响,相当多的蔗地大马力的机械无法进入,小机械的普及率也很低,机械深耕深松种植面积比例难以提高。加强对宽行密植、深耕深松的宣传与推广,动员和引导群众用在机械耕条件的好田好地种植甘蔗,加大机械耕作的扶持力度和投入,是提高单产的一个有效途径。

    3、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酒精废液喷洒、滴灌试验示范推广工程。测土配方是通过测量土壤各种元素的含量和作物的需要,对症下药,减少各种无需肥料的投入的一项工程。近年来,全区很多地方蔗区都进行了实施与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酒精废液喷洒是利用生产酒精所产生的废液喷洒灌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利用酒精废液中丰富的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促进甘蔗的生长,可以减少甘蔗的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同时也可以解决全县丰达酒精公司废液的环境污染问题。

实施灌溉或滴灌工程。在全县现有的种植面积中,在超过一万亩的面积是种植在有灌溉条件的水田中的,但由于大多数是散户种植,群众对抗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抗旱设施维护力度不够,影响了甘蔗单产潜力的挖掘,据外地实施灌溉结果表明,实施灌溉或滴灌后,每亩可比常规增产1.5吨以上。

    (三)积极发展秋植和冬植蔗    

秋冬植蔗由于其生长期比春植蔗长,产量高,成熟快,有利于糖厂提早开榨,同时,发展秋冬植蔗,能延长糖蔗的种植季节,有利于解决劳力紧的难题。但是,秋冬植蔗易受秋旱、霜冻、“四野”等影响,因此在发展秋植蔗时应注意选用耐旱、耐寒品种,同时要选择有抗旱条件的地块,并采用地膜覆盖,以确保秋冬植蔗的正常生长,优化全县甘蔗的种期结构。

    (四)加强对宿根蔗的管理

宿根蔗是巴马县糖蔗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全县蔗区,宿根面积比例超过50%以上,管好宿根蔗是保证为糖厂提供充足原料蔗的重要手段。应加强对宿根蔗管理技术培训,指导蔗农开垄松蔸、施肥,杳苗补缺,促进其早生快发。

相关新闻
polo
温馨提醒
尊敬的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建议您使用高版本浏览器来对网站进行查看。
一键下载放心安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