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
CCGF 115—XXXX
食 糖(征求意见稿)
200X—XX—XX发布 200X—XX—XX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食糖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及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实施的食糖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针对特殊情况的专项监督抽查及其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监督抽查可参照执行。监督抽查产品范围白砂糖、绵白糖、赤砂糖、冰糖、冰片糖、方糖等食糖类产品。本规范内容包括产品分类、术语和定义、生产企业规模划分、检验依据、抽样、检验要求、判定原则、异议处理复检及附则。
2 产品分类
2.1 产品分类及代码
产品分类 |
一级分类 |
二级分类 |
三级分类 |
分类代码 |
1 |
115 |
/ |
分类名称 |
食品 |
食糖 |
/ |
2.2 产品种类
食糖产品主要有白砂糖、绵白糖、赤砂糖、冰糖、冰片糖、方糖,以及一些生产工艺稍加调整的各种产品,如红糖等。
3 术语和定义
3.1 白砂糖
甘蔗、甜菜汁或粗糖液用亚硫酸法或碳酸法等清净处理后,经浓缩、结晶、分蜜及干燥所得的洁白砂糖,有精制、优级、一级、二级四个级别。
3.2 绵白糖
将晶粒较细的白砂糖与适量的转化糖浆均匀混合而得的糖,有精制、优级、一级三个级别。
3.3 赤砂糖
一种棕红色或黄褐色的带蜜砂糖,有一级、二级两个级别。
3.4 冰糖
砂糖经再溶,清净处理后重结晶而制得的大颗粒结晶糖,有单晶体和多晶体两种,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单晶体冰糖有优级、一级、合格三个级别。多晶体冰糖又分白冰糖、黄冰糖二种,都有优级、合格两个级别。
3.5 冰片糖
用冰糖蜜或砂糖加原糖蜜为原料,经加酸部分转化,煮成的金黄色片糖,有一级、二级两个级别。
3.6 方糖
由粒度适中的白砂糖(或精制白砂糖)加入少量水或糖浆,经压(或铸)制成小方块的糖,有精制、优级、一级三个级别。
4 企业规模划分
根据食糖产品行业的实际情况,生产企业规模以食糖产品年销售额为标准划分为大、中、小型企业。见下表:
企业规模 |
大型企业 |
中型企业 |
小型企业 |
销售额(万元) |
≥10000 |
≥3000且<10000 |
<3000 |
5 检验依据
相关产品标准及试验方法
GB 317-2006 白砂糖
GB 1445-2002 绵白糖
GB 2760-2007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T 4789.2-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T 4789.3-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
GB/T 4789.4-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测定
GB/T 4789.5-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T 4789.10-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T 4789.11-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T 4789.15-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
GB/T 5009.3-200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T 5009.35-2003 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GB/T 5009.55-2003 食糖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 7718-2004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3104-2005 食糖卫生标准
QB/T 1173-2002 单晶体冰糖
QB/T 1174-2002 多晶体冰糖
QB/T 1214-2002 方糖
QB/T 2343.1-1997 赤砂糖
QB/T 2343.2-1997 赤砂糖试验方法
QB/T 2685-2005 冰片糖
经备案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及产品明示质量要求
6 抽样
6.1 抽样型号或规格
大包装产品(独立包装2.5kg以上,如50kg/袋、25 kg/袋等),小包装产品(独立包装2.5 kg/袋以下)。
6.2 抽样方法、基数及数量
在企业的成品库内或市场随机抽取经企业检验合格或以任何方式表明合格的产品,所抽取产品的保质期应能满足检验工作的进行。
在企业成品库抽样时,同一批次的绵白糖、白砂糖、赤砂糖产品抽样基数应不少于200kg,冰糖、方糖、冰片糖,以及一些生产工艺稍加调整的各种产品,如红糖等不少于50kg。
从同一批次样品堆的4个不同部位抽取4个或4个以上的大包装。小包装产品,应取出相应数量的小包装样品;大包装产品,分别取出相应重量的样品,充分混匀后均分为两份,需做微生物指标检验的要无菌扦样,采样和混合器具要进行无菌处理(如使用75%酒精消毒),采样人员避免直接接触样品,用无菌包装袋进行独立包装。抽样数量不少于6kg(独立包装不少于4个包装)。
在流通领域抽样时,抽样基数应不少于抽取样品量,抽取样品量要求与企业成品库抽样时相同。
所抽取样品中1/2为检验样品,其余为备用样品(封存在检验机构)。
6.3 样品处置
对检验样品和备用样品分别用三层以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塑料袋签封,封条上应有抽样单位公章和两个以上抽样人员签名等,抽样人员封样时,应当有防拆封措施。样品运输过程中注意防潮、防晒。样品接收人员应仔细查验、记录样品的外观、包装及封条的完整性,以保证样品的真实性。
6.4 抽样单
按有关规定填写抽样单,并记录被抽查产品及企业相关信息。同时记录被抽查企业上一年度生产的食糖产品销售总额,以万元计。若上一年未生产此类产品,记录本年度已实际生产产品的销售总额。
7 检验要求
7.1检验项目及重要程度分类
7.1.1白砂糖
序号 |
检验项目 |
依据法律法规或标准条款 |
强制性/推荐性 |
检测方法 |
重要程度分类 |
|
A类 |
B类 |
|||||
1 |
蔗糖分 |
GB 317-2006 |
强制性 |
GB 317-2006 |
|
● |
2 |
还原糖分 |
GB 317-2006 |
强制性 |
GB 317-2006 |
|
● |
3 |
干燥失重 |
GB 317-2006 |
强制性 |
GB 317-2006 |
|
● |
4 |
电导灰分 |
GB 317-2006 |
强制性 |
GB 317-2006 |
|
● |
5 |
色值 |
GB 317-2006 |
强制性 |
GB 317-2006 |
|
● |
6 |
混浊度 |
GB 317-2006 |
强制性 |
GB 317-2006 |
|
● |
7 |
不溶于水杂质 |
GB 317-2006 |
强制性 |
GB 317-2006 |
|
● |
8 |
二氧化硫 |
GB 317-2006 |
强制性 |
GB/T 5009.55-2003 |
● |
|
9 |
总砷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5009.55-2003 |
● |
|
10 |
铅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5009.55-2003 |
● |
|
11 |
菌落总数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4789.2-2003 |
● |
|
12 |
大肠菌群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4789.3-2003 |
● |
|
13 |
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4789.4-2008、GB/T 4789.5-2003、GB/T 4789.10-2008、GB/T 4789.11-2003 |
● |
|
14 |
酵母菌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4789.15-2003 |
● |
|
15 |
霉菌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4789.15-2003 |
● |
|
16 |
螨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 13104-2005 |
● |
|
17 |
标签 |
GB 7718-2004 |
强制性 |
GB 7718-2004 |
|
● |
7.1.2 绵白糖
序号 |
检验项目 |
依据法律法规 或标准条款 |
强制性/推荐性 |
检测方法 |
重要程度分类 |
|
A类 |
B类 |
|||||
1 |
总糖分 |
GB 1445-2002 |
强制性 |
GB 1445-2002 |
|
● |
2 |
还原糖分 |
GB 1445-2002 |
强制性 |
GB 1445-2002 |
|
● |
3 |
干燥失重 |
GB 1445-2002 |
强制性 |
GB 1445-2002 |
|
● |
4 |
电导灰分 |
GB 1445-2002 |
强制性 |
GB 1445-2002 |
|
● |
5 |
色值 |
GB 1445-2002 |
强制性 |
GB 1445-2002 |
|
● |
6 |
混浊度 |
GB 1445-2002 |
强制性 |
GB 1445-2002 |
|
● |
7 |
不溶于水杂质 |
GB 1445-2002 |
强制性 |
GB 1445-2002 |
|
● |
8 |
总砷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5009.55-2003 |
● |
|
9 |
铅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5009.55-2003 |
● |
|
10 |
二氧化硫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5009.55-2003 |
● |
|
11 |
菌落总数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4789.2-2008 |
● |
|
12 |
大肠菌群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4789.3-2008 |
● |
|
13 |
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
GB 13104-2003 |
强制性 |
GB/T 4789.4-2008、GB/T 4789.5-2003、GB/T 4789.10-2008、GB/T 4789.11-2003 |
● |
|
14 |
酵母菌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4789.15-2003 |
● |
|
15 |
霉菌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4789.15-2003 |
● |
|
16 |
螨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 13104-2005 |
● |
|
17 |
标签 |
GB 7718-2004 |
强制性 |
GB 77180-2004 |
|
● |
7.1.3 赤砂糖
序号 |
检验项目 |
依据法律法规 或标准条款 |
强制性/推荐性 |
检测方法 |
重要程度分类 |
|
A类 |
B类 |
|||||
1 |
总糖分(蔗糖分+还原糖分) |
QB/T 2343.1-1997 |
推荐性 |
QB/T 2343.2-1997 |
|
● |
2 |
干燥失重 |
QB/T 2343.1-1997 |
推荐性 |
QB/T 2343.2-1997 |
|
● |
3 |
不溶于水杂质 |
QB/T 2343.1-1997 |
推荐性 |
QB/T 2343.2-1997 |
|
● |
4 |
二氧化硫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5009.55-2003 |
● |
|
5 |
总砷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5009.55-2003 |
● |
|
6 |
铅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5009.55-2003 |
● |
|
7 |
菌落总数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4789.2-2008 |
● |
|
8 |
大肠菌群 |
GB 13104-2005 |
强制性 |
GB/T 4789.3-2008 |
● |
|
9 |
致病菌(系指肠道致病菌及致病菌性球菌) |
GB 13104-2005 |
推荐性 |
GB/T 4789.4-2008、GB/T 4789.5-2003、GB/T 4789.10-2008、GB/T 4789.11-2003 |
● |
|
10 |
霉菌 |
GB 13104-2005 |
推荐性 |
GB/T 4789.15-2003 |
● |
|
11 |
酵母菌 |
GB 13104-2005 |
推荐性 |
GB/T 4789.15-2003 |
● |
|
12 |
螨 |
GB 13104-2005 |
推荐性 |
GB 13104-2005 |
● |
|
13 |
标签 |
GB 7718-2004 |
强制性 |
GB 7718-2004 |
|
● |
7.1.4 单晶体冰糖、多晶体冰糖
序号 |
检验项目 |
依据法律法规 或标准条款 |
强制性/推荐性 |
检测方法 |
重要程度分类 |
|
A类 |
B类 |
|||||
1 |
蔗糖分 |
QB/T 1173-2002 QB/T 1174-2002 |
推荐性 |
GB 317-2006 |
|
● |
2 |
还原糖分 |
QB/T 1173-2002 QB/T 1174-2002 |
推荐性 |
GB 317-2006 |
|
● |
3 |
干燥失重 |
QB/T 1173-2002 QB/T 1174-2002 |
推荐性 |
QB/T 1173-2002 QB/T 1174-2002 |
|
● |
4 |
电导灰分 |
QB/T 1173-2002 QB/T 1174-2002 |
推荐性 |
GB 317-2006 |
|
● |
5 |
色值 |
QB/T 1173-2002 QB/T 1174-2002 |
推荐性 |
GB 317-2006 |
|
● |
6 |
二氧化硫 |
QB/T 1173-2002 QB/T 1174-2002 |
推荐性 |
GB/T 5009.55-2003 |
● |
|
7 |
砷 |
QB/T 1173-2002 QB/T 1174-2002 |
推荐性 |
GB/T 5009.55-2003 |
● |
|
8 |
铅 |
QB/T 1173-2002 QB/T 1174-2002 |
推荐性 |
GB/T 5009.55-2003 |
● |
|
9 |
铜 |
QB/T 1173-2002 QB/T 1174-2002 |
推荐性 |
GB/T 5009.55-2003 |
|
● |
10 |
菌落总数 |
QB/T 1173-2002 QB/T 1174-2002 |
推荐性 |
GB/T 4789.2-2008 |
● |
|
11 |
大肠菌群 |
QB/T 1173-2002 QB/T 1174-2002 |
推荐性 |
GB/T 4789.3-2008 |
● |
|
12 |
致病菌(系指肠道致病菌及致病菌性球菌) |
QB/T 1173-2002 QB/T 1174-2002 |
推荐性 |
GB/T 4789.4-2008、GB/T 4789.5-2003、GB/T 4789.10-2008、GB/T 4789.11-2003 |
● |
|
13 |
螨 |
QB/T 1173-2002 QB/T 1174-2002 |
推荐性 |
GB 13104-2005 |
● |
|
14 |
标签 |
GB 7718-2004 |
强制性 |
GB 7718-2004 |
|
● |
7.1.5 冰片糖
序号 |
检验项目 |
依据法律法规 或标准条款 |
强制性/推荐性 |
检测方法 |
重要程度分类 |
|
A类 |
B类 |
|||||
1 |
总糖分(蔗糖分+还原糖分) |
QB/T 2685-2005 |
推荐性 |
QB/T 2343.2-1997 |
|
● |
2 |
还原糖分 |
QB/T 2685-2005 |
推荐性 |
QB/T 2343.2-1997 |
|
● |
3 |
干燥失重 |
QB/T 2685-2005 |
推荐性 |
GB/T 5009.3-2003第二法 |
|
● |
4 |
电导灰分 |
QB/T 2685-2005 |
推荐性 |
GB 317-2006 |
|
● |
5 |
不溶于水杂质 |
QB/T 2685-2005 |
推荐性 |
QB/T 2343.2-1997 |
|
● |
6 |
二氧化硫 |
QB/T 2685-2005 |
推荐性 |
GB/T 5009.55-2003 |
● |
|
7 |
砷 |
QB/T 2685-2005 |
推荐性 |
GB/T 5009.55-2003 |
● |
|
8 |
铅 |
QB/T 2685-2005 |
推荐性 |
GB/T 5009.55-2003 |
● |
|
9 |
菌落总数 |
QB/T 2685-2005 |
推荐性 |
GB/T 4789.2-2008 |
● |
|
10 |
大肠菌群 |
QB/T 2685-2005 |
推荐性 |
GB/T 4789.3-2008 |
● |
|
11 |
致病菌(系指肠道致病菌及致病菌性球菌) |
QB/T 2685-2005 |
推荐性 |
GB/T 4789.4-2008、GB/T 4789.5-2003、GB/T 4789.10-2008、GB/T 4789.11-2003 |
● |
|
12 |
霉菌 |
QB/T 2685-2005 |
推荐性 |
GB/T 4789.15-2003 |
● |
|
13 |
酵母菌 |
QB/T 2685-2005 |
推荐性 |
GB/T 4789.15-2003 |
● |
|
14 |
螨 |
QB/T 2685-2005 |
推荐性 |
QB/T 2343.2-1997 |
● |
|
15 |
人工合成色素 |
QB/T 2685-2005 |
推荐性 |
GB/T 5009.35-2003 |
|
● |
16 |
标签 |
GB 7718-2004 |
强制性 |
GB 7718-2004 |
|
● |
7.1.6 方糖
序号 |
检验项目 |
依据法律法规 或标准条款 |
强制性/推荐性 |
检测方法 |
重要程度分类 |
|
A类 |
B类 |
|||||
1 |
蔗糖分 |
QB/T 1214-2002 |
推荐性 |
GB 317-2006 |
|
● |
2 |
还原糖 |
QB/T 1214-2002 |
推荐性 |
GB 317-2006 |
|
● |
3 |
干燥失重 |
QB/T 1214-2002 |
推荐性 |
GB 317-2006 |
|
● |
4 |
不溶于水杂质 |
QB/T 1214-2002 |
推荐性 |
GB 317-2006 |
|
● |
5 |
电导灰分 |
QB/T 1214-2002 |
推荐性 |
GB 317-2006 |
|
● |
6 |
色值 |
QB/T 1214-2002 |
推荐性 |
GB 317-2006 |
|
● |
7 |
混浊度 |
QB/T 1214-2002 |
推荐性 |
GB 317-2006 |
|
● |
8 |
硬度 |
QB/T 1214-2002 |
推荐性 |
QB/T 1214-2002 |
|
● |
9 |
碎糖率 |
QB/T 1214-2002 |
推荐性 |
QB/T 1214-2002 |
|
● |
10 |
二氧化硫 |
QB/T 1214-2002 |
推荐性 |
GB/T 5009.55-2003 |
● |
|
11 |
砷 |
QB/T 1214-2002 |
推荐性 |
GB/T 5009.55-2003 |
● |
|
12 |
铅 |
QB/T 1214-2002 |
推荐性 |
GB/T 5009.55-2003 |
● |
|
13 |
铜 |
QB/T 1214-2002 |
推荐性 |
GB/T 5009.55-2003 |
|
● |
14 |
菌落总数 |
QB/T 1214-2002 |
推荐性 |
GB/T 4789.2-2008 |
● |
|
15 |
大肠菌群 |
QB/T 1214-2002 |
推荐性 |
GB/T 4789.3-2008 |
● |
|
16 |
致病菌(系指肠道致病菌及致病菌性球菌) |
QB/T 1214-2002 |
推荐性 |
GB/T 4789.4-2008、GB/T 4789.5-2003、GB/T 4789.10-2008、GB/T 4789.11-2003 |
● |
|
17 |
螨 |
QB/T 1214-2002 |
推荐性 |
GB 13104-2005 |
● |
|
18 |
标签 |
GB 7718-2004 |
强制性 |
GB 7718-2004 |
|
● |
注:A类——极重要质量项目,B类——重要质量项目。
7.2 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7.2.1 检验机构接收样品应当有专人负责检查、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封条有无破损及其他可能对检测结果或者综合判定产生影响的情况,并确认样品与抽样单的记录是否相符,对检测和备用样品分别加贴相应标识后入库。
7.2.2若企业标准中缺少相关推荐性标准规定的重要检验项目,应按照推荐性标准规定检验该项目。
7.2.3 如是小包装样品,应用独立完整包装的样品进行微生物检验。如是从大包装中取样,微生物检验应在独立小包装取样。
7.2.4当某个检验项目有不同的检验方法时,应按本规范中指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7.2.5检验机构对应注意、不明确、易混淆的质量指标、检验能力(设备,精度等)要求、检验过程、检验方法或数据处理方法等须做出明确规定。如当检验步骤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或者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影响试验安全时,应对检验程序做出规定。
7.2.6对其他特殊情况说明。如:样品封样状态破坏问题、样品异常损坏等。
7.2.7检验后样品〈特别是不合格样品〉保存注意防潮、防晒等,以确保样品不受污染或变质。
7.2.8 产品标签中明示的质量要求严于对应产品国标行标规定时,应按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判定。
8 判定原则
8.1 产品实物质量判定原则
经检验,所抽取样品实物质量检验项目全部合格者判定产品实物质量合格;所抽取样品实物质量检验项目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不合格者判定产品实物质量不合格,当产品存在A类项目不合格时,属于严重不合格;当产品仅有B类项目不合格时,属于较严重不合格。
8.2 标签判定原则
所检产品标签存在以下六种严重情况中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判定该批产品标签不合格,属于较严重不合格;反之,判定该批产品标签合格。
1、无产品名称,或者产品名称不能反映产品真实属性且存在欺骗性的;
2、无配料清单(单一配料产品除外),或者配料清单(配料表)中未按标准要求标注所使用着色剂等添加剂名称(检测值低于0.1倍标准规定最大限值的除外);
3、未标注制造者、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
4、未标注生产日期(或包装日期),或者生产日期(或包装日期)无法辨识的;
5、未标注产品执行标准,或者所标示的执行标准与产品实物属性严重不符;
6、如果在产品标签或产品说明书上特别强调添加了某种(或数种)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或者特别强调某种(或数种)配料含量较低时,未标示所强调配料的添加量或在成品中的含量。
除上述情况外,标签其他项目按相关标准规定进行检查,不作判定。将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包括食品添加剂检测值低于0.1倍标准规定最大限值而未标示添加剂名称的)写入检验报告附页。
8.3 产品检验结果综合判定原则
经检验,所抽取样品实物质量和标签均合格时,综合判定该批产品合格。反之,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当产品存在A类项目不合格时,属于严重不合格;当产品仅有B类项目不合格时,属于较严重不合格。
9 异议处理和复检
对判定不合格产品进行复检时,按以下方式进行:
9.1 核查不合格项目相关证据,能够以记录(纸质记录或电子记录或影像记录)、检验后缺陷特征样品、与不合格质量数据相关联的其它质量数据等检验证据证明,并得到申请复检者认可的,作出维持原检验结论的复检结论。
9.2 需对不合格项目复检时,采用备用样检验。当复检结果仍不合格,维持原检验结果不变。当复检结果合格,以复检结果为准。
9.3 不进行复检情况
1、被检方提出复检时,产品在复检有效期内于正常贮存条件下已变质;
2、产品微生物项目不进行复检。
10 附则
本规范代替CCGF 115—2008版。
本规范编写单位:国家糖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联系人:郭剑雄)。
本规范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