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储前瞻:收储到底是“机遇”还是“鸡肋”?
作者:小 克 来源:本站原创 2008-01-11 17:11:57 收藏

进入新榨季经历了两个多月的苦苦等待之后,07/08榨季国产糖收储的政策终于出台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意料之中的事情。

上周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商务部、国家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下达2007/2008榨季国产糖收储计划的通知》,本周四商务部又专门发布了《关于2007/2008榨季国产糖收储的公告》,对收储的具体实施细则进行了说明,从新的一期收储政策来看,07/08榨季国家收储的基本思路与方式和06/07榨季基本相同。具体做法都是以3500元的南宁站台车板价为基准,加上运到承储仓库的运杂费,作为送货到库的最高结算价,收储继续采用在北京华储食糖交易市场公开竞价交易的方式进行,本榨季计划收储的数量定为50万吨,其中第一期收储30万吨,第二期收储将视后期情况的变化而定。此外在承储库点的选择、入库最高结算价的制定标准上与上榨季也完全相同。

如此看来,本榨季的收储实在是毫无新意可言,同样的收储价格,同样的收储方式,同样的承储库点,就连政策公告的内容和格式都几乎相同,可以说本榨季的收储完全是照搬了上榨季的方案。不同的地方只有三点,一是收储的时间有所不同,上榨季的收储是选择在榨季产销过半的时候,而本榨季的收储则是选择在开榨后的生产高峰阶段,二是上榨季的收储是采用每周进行的方式,而本榨季的收储则是每月进行两次,还有的不同就是两次收储的数量不同,上榨季收储30万吨,本榨季收储的数量增加到了50万吨。但考虑到上榨季收储几乎是零成交的意外结果,以及当前批发市场、期货市场价格与收储基准价的价差情况,本榨季的第一期收储是否还会出现象上榨季那样的冷场局面就很值得大家的关注,从很大程度上说本榨季的第一期收储能否如愿实施将会决定第二期收储的命运,也就是说第二期20万吨的收储在目前看来还只是一个摆在文件里的不确定X因素,如果第一期收储继续面临着收不到糖的尴尬局面,那么整个收储所计划的50万吨收储数量对于改善榨季供求格局的作用至少要大打折扣,后期的价格也必然要存在着重新评估的要求。

有的人说,本榨季的收储是个难得的机遇,在供求严重不平衡的当前,如果能够抓住国家收储这个难得的良机,有效的减轻市场的供应压力,那么后期的行情并不会太过于悲观;也有的人说,从目前的价格来看,3500元的国家收储实在是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与其交国储还不如在批发市场上套保或者是在现货市场上销售更为划算。那么即将在下周实施的收储对于市场而言到底是个“机遇”还是个“鸡肋”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不妨首先从本次收储细则中几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来入手进行分析。

1、到库结算价的制定标准是否过高?和上榨季的收储一样,本榨季的收储将继续实行“到库价”制度,在收储交易之后,选择交糖的会员必须将糖自行送至指定的储存仓库库房门口的货场,入库费及检验费则由中央财政据实拨补,也就是说判断到库结算价的制定标准是否过高主要是看以3500元的南宁站台价为基准加上从南宁站台到各承储库点的运杂费是否超出了各库点结算价的标准。对于这一问题,在上榨季收储政策出台的时候也被市场人士所热衷讨论过,当前大家对此的普遍看法是由于国家制定的各库点收储结算价标准过高,从而刺激了各地现货报价的快速回升,使得各收储库点的到库结算价与现货价之间的价差由正转负,并最终促进了当时火暴行情的发展。那么与上榨季相同的到库结算价是否还会继续出现过高的情况呢?先来看看下面的表格:

收储库点

最高到库结算价

以3500的南宁站台基准价计算的食糖到库价

各承储库点当地的现货价(1月10日)

到库结算价与现货价的价差

四川德阳库

3710

3610(云南糖)

3620(云南糖)

90

天津塘沽库

3740

3690-3700

3700

40

河南周口库

3760

3730-3740

3720

40

江苏南通库

3700

3690-3700

3700

0

   从上图随意抽取的部分承储库点的到库价和承储库点当地的现货价对比情况来看,虽然本榨季铁路、公路的运费与上榨季相比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从而导致按照3500元的南宁站台基准价计算的各承储库点的食糖到库价同比出现了上涨,但按照3500元的基准价计算的各库点实际到库价与国家收储政策中公布的最高到库结算价相比仍然偏低,同时部分承储库点当地1月10日的现货报价与最高到库结算价相比同样也存在着偏低40—90元/吨不等的情况,很显然,这个表格已经清楚的反映出本榨季收储制定的最高到库结算价标准仍然处于偏高的水平。但与上榨季所不同的是,在当前普遍观望的情况下,这个偏高的到库结算价标准并没有能够刺激各地现货价格的上涨,从上周五收储政策公布至今各地现货报价仍然保持一种比较平稳的态势,使得各库点的到库结算价与现货价之间的价差基本上能够保持在正价差的水平,同时这也是前后两次收储最本质的区别所在。如果在下周二收储实施之前各承储库点当地的现货报价能够继续保持平稳,那么对于有意参与收储竞价的制糖企业而言,即便在向下竞价的收储交易中实际成交价格低于3500元的南宁站台基准价,但到库结算价与现货价之间正价差的存在仍然使得交国储比在承储库点当地现货市场上售卖更为划算,特别是对于某些采用联销方式已经提前把库存转移到销区的制糖企业而言,据此进行操作的可行性将更大。从这这个角度来考虑,较高的到库结算价标准以及到库结算价与现货价之间正价差的持续存在将有可能使从下周开始的第一期收储彻底摆脱“收储零成交”的尴尬局面。

2、怎么看待“价低优先”的制度?本榨季的收储将继续实行“价低优先”制度,所谓“价低优先”制度是指在收储交易时,按倒计时结束时有效的最低卖价成交,同一卖价按时间最早成交。这就与一般拍卖中谁出价高就卖给谁的规则正好相反,在竞价交易时谁出的价钱低才收谁的糖。由于此次竞价交易没有封盘的说法,27日9:00时收储交易正式开市,9时30分进入30秒倒计时阶段,倒计时开始后30秒内没有新的有效报价,全场自动成交。如果交易进行到17时还未最终自动成交将停盘,停盘时各标的出价最低的为成交方。这就是说只要在收储时出现了竞价,在倒计时开始后30秒内就按照有效的最低卖价成交,即使全天只有一笔竞价,国家相应的也可以顺利的实现这部分糖源的入库,这就使得会员对其每一次的竞价都会变得更加的慎重,而对于真正想参与竞价交易的会员来说,也许在大部分人参与意愿都不强的时候,主动尽早的参与竞价交易说不定就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能够以尽量接近收储基准价的价格成交。因此笔者有理由相信随着前后两次收储交易市场环境的不同,本次收储交易的过程即使不活跃但应该也不会有上榨季那样大范围冷场的局面出现。

3、收储只在每月的第二和第四个周二进行?本次收储与上榨季最大的不同就是上榨季的收储是采用每周进行的方式,而本榨季的收储则是每月进行两次。从时间上看,按照收储文件的规定,1月15日、1月29日、2月12日、2月26日都将进行国产糖的收储交易,但考虑到2月12日正好位于春节长假当中,因此在3月份之前实际能够实施的收储交易就只有3次,与上榨季收储期每周都要进行相比次数将会大为减少。也就是说在供求压力突显的当前,如果要想依靠国家收储有效的减轻一部分的市场供应压力,“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担忧无疑将会使得市场参与各方在对于每一次的收储时将会更加重视,从而也会促进1月15日第一期收储时市场参与热情的提高,如果通过收储使过大的库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那么至少从心理的影响上看,后期“柳暗花明又一春”的行情还是值得期待的。但如果在收储次数减少的情况下,大家继续在相互等待观望,不肯轻易竞价交储,那么等待“另一只靴子落地”的心理将会对糖价的上涨以及市场的活跃产生更大的抑制作用,也许当第一次收储过后价格阴跌的局面还会继续,也许等到了1月29日或2月26日下一次的收储交易再次进行的时候,竞相压价交储的场面将会非常的惨烈,恐怕市场中没有几个人会希望出现这种情况吧?

4、再次出现的直到收满30万吨又该如何理解?由于上榨季收储只成交了1200吨,使得05/06榨季几乎“清巢而出”的国库只依靠上榨季几十万吨的协议进口古巴糖很难得到满足,再加上榨季继续增大于求的压力,所以有关部门把本榨季的收储数量提高到了50万吨。第二期的20万吨在何时以何价收储我们暂且先不考虑,光是收储文件中那一句“第一期直到收满30万吨为止”就足以显示有关调控部门对于收储的信心和决心了。如果笔者没有记错的话,这已经是调控部门第二次提出要收满30万吨的要求了,在充分考虑当前有可能一次交易难以收齐30万吨的情况下而做出这么一个缓兵之计,同时也为下一次的收储交易预留出了一定的可操作空间,可以说有关部门为了维护市场供求平衡和价格稳定的良苦用心值得我们的尊敬。

那么市场是否会买帐呢?从本榨季将要进行二期收储的这一新变化来看,笔者认为这将决定当前的价格还难以形成榨季整体价格底部的条件。不管第一期30万吨的数量能否如愿收齐,后期还会进行的第二期收储至少会从心理上给当前的这部分宁愿选择在批发市场或期货市场进行套保,也不愿意交国储的厂商以支撑,第二期收储相当于是给这些持糖厂商在面对后期有可能再次出现的价格下跌时留下了又一条可供选择的后路。另外如果30万吨的数量迟迟难以收齐,那么受该因素困扰,正处于产糖高峰期的糖市要想实现糖价的整体上涨几乎将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即使国家收储开始实施,但当前的市场环境还达不到形成榨季价格底部的条件。与其在第二期收储时有可能会以一种更低的价格甚至是毫无退路的方式来进行交储,倒不如在第一期交易时积极竞价更为主动些。

5、当前较大期现价差的存在是否会影响3500交储的意愿?从当前有可能对交储行为造成制约的期现价差价的变化情况来分析,以同样都是1月和5月到期的合约为例,目前白糖期货合约价格和批发市场合同价格分别相差200多元和接近300元,从理论上讲,当一个商品的价格在两个地方的差价足够大的时候,就会产生套利的情况,套利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买便宜的卖贵的,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糖厂在产量大增的情况下在期货市场的抛售会越来越重的原因了,但白糖期货逐渐由金融属性向商品属性的转变将会促使期现价差逐渐缩小,期货价格向现货价格回归的趋势再所难免,这样利用期现价差进行套利者的风险将会加大,库存糖较多的厂家有可能会转而考虑以部分交国储的方式来减轻压力。另外如果交易所矫正了交割库容设置上的不足,扩大了仓容,那么离逆基本面操作的多头彻底放弃抵抗的日子也许也就不远了,而期货市场重新发现价格的功能对于后期价格而言有可能又将是沉重的打击。记得有位业界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白糖不是大豆,白糖不是玉米,白糖不是存粮,产量的大增并不会都变成棒棒糖。”有谁敢保证在继续增产之年在部分流通环节的采购信心已经开始减弱之后的糖就一定能卖完?有谁敢保证糖厂什么时候都一定能赚钱?所以市场经济是残酷的,这从期货市场多头多次尝试拉升行情,批发市场却难以响应也可以得到客观的反映。

结论:收储“零成交”的尴尬可以避免

上面笔者对收储的实施细则进行了分析,从各库点到库最高结算价的标准来看,定价较高的到库结算价所发挥的作用有可能会使企业在交储上转而变为积极;从收储交易的方式来看,“价低优先”原则的实施将会使真正想参与竞价交易的会员认真的面对收储,从而提高参与竞价的可能;从收储次数减少的情况来看,这将会促进市场参与热情的提高;从国家希望收满30万吨食糖的要求来看,有关调控部门对于收储数量的坚持以及当前供应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有可能会使得本榨季的收储最终会进行得比较顺利。虽然收储细则中有关到库价制度、送货制度、到库检验验收制度的实施会加大会员参与收储交易的难度,而且交储后一系列烦琐的手续也会使得资金回笼的时间相对于现货市场常规的销售缓慢,这对于当前急需资金的制糖企业而言或许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但迫于当前严峻的基本面形势,在前期多种利好因素都难以有效恢复市场信心的时候,何不尝试着利用“政策救市”的有利机遇适当交储,以便实实在在的缓解供应压力呢?

在这里再回答收储对于市场而言到底是个“机遇”还是个“鸡肋”的问题时,好象已经很明朗了,收储对于市场而言,并不是“鸡肋”而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是一个“政策救市”的良机,从基本面上看,国家收储的成交对于改变阶段性的供求关系这个利好因素不容忽视,尽管对心理层面的影响有可能会大过实际的作用,但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顺应趋势适当交储,尽快减轻因观望心理而对市场造成压力,轻装上阵的感觉不比什么都强吗?07/08榨季适当交储,我看行。

相关新闻
polo
温馨提醒
尊敬的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建议您使用高版本浏览器来对网站进行查看。
一键下载放心安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