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 > 行业
制糖业“熊转牛”变量
作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年05月15日 收藏 浏览次数:
    5月的湛江已经酷热,这与近期糖价坚挺的走势相仿。

  湛江,是全国三大制糖基地之一,2008/09年榨季(10月到次年9月)甘蔗产量高达890万吨。湛江,也是2008年自杀的糖王庞贵雄的故乡。看上去整个湛江的糖业正走出糖王自杀的阴霾。

  “近期白糖的收购指导价从去年底215元/吨提到 275元/吨,基本达到了种植的成本价了。”5月12日,湛江遂溪县青洋镇的蔗农徐春利(化名)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各地甘蔗收购指导价均与市场上糖价挂钩,而湛江市基本上以市场糖价7%左右浮动确定甘蔗收购指导价,所以2008年以来持续低迷的糖价让湛江的蔗农饱受煎熬。按去年底湛江成交白糖价格2800元/吨计算,湛江甘蔗收购指导价下探至215元/吨。

  “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是最难的,我们基本上都是大幅低于成本价在卖。”徐春利显得很无奈。

  徐春利所描述的“最艰难的第一季度”也反映在了制糖三大上市公司的业绩上,广东甘化(000576.SZ)、贵糖股份(000833.SZ)、南宁糖业(000911.SZ)均出现了亏损,这在近年来还属首次。

  而近期糖价反弹给制糖企业带来了喘息机会,让上述公司对第二季度业绩保持乐观,但在乐观的背后却暗流涌动。

  多重动因下的亏损

  制糖业的“走熊”基本与本轮中国经济的调整同步。

  2007年,制糖业创造了连续7年盈利的良好成绩。彼时,中国GDP全年的增长高达13%,而全球的金融危机也仅处于萌芽状态。过热的经济以及疯狂投机,让糖价在2007年曾一度攀升到近6000元/吨的价格。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蔓延,在糖业的投机资金逐渐离场,糖价开始滑落。2008年的第二季度以后,糖价的下跌变得不可收拾。到了去年第四季度,糖价基本维持在每吨3000元以下的低位。

  与此同时,制糖业另一个重要板块——造纸业也在去年第四季度走低。“因为制糖过程中制造出大量的废料就是造纸的原料,所以目前造纸业已经成为了很多制糖企业的核心业务之一,其中南宁糖业大概占整个主营业务的20%,而贵糖股份则高达50%。”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去年文化纸、铜版纸等产品的价格一度高达每吨8200元-8500元,但现在价格在每吨5500元-7000元,降幅15%以上。而据贵糖股份公布数据显示,一季度文化用纸和生活用纸的销量分别下降了29.22%、17.29%,其中文化用纸的售价下降了14.15%。

  制糖和造纸的双双低迷让整个制糖业进入了严冬。今年一季度,糖业龙头——南宁糖业销售收入仅7.9亿元,同步下滑达23.9%;而净亏损高达6000万元,与去年同期盈利的数量相当。

  “糖价和纸价大幅降低造成了南宁糖业的亏损,销量的大幅下降,同时增加了公司的库存。公司目前库存量在10万吨左右,在销量不畅时,库存成本大幅增加。”5月11日,南宁糖业有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去年一季度创造利润利润增长超过100%的贵糖股份,在今年一季度同样陷入了亏损。根据一季度报告显示,贵糖股份实现销售收入2.62亿元,同比下降30.5%,亏损645万。

  “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公司产品销量和销售单价同时下降,其中机制糖销量减少近25%,售价下降近15%。”贵糖股份在回复本报记者时表示。

  与上述两家公司相比,广东甘化的困境最为严重。由于经营的困境,加上所在地江门等甘蔗种植的大幅萎缩,广东甘化的竞争力不断被削弱。

  从2008年开始,广东甘化关闭了江门生产基地,将主要的制造基地落地于广东湛江。然而,这一变化并没有改变广东甘化的状况,2008年广东甘化巨亏后,第一季度再次出现2700万的亏损。在连续两年的亏损下,广东甘化已经进入了重组阶段。

  复苏路遥

  然而,从三月开始,逐渐走强的糖价给糖业公司带来了一些喘息的时机,也给蔗农带来更多的生存空间。

  行业数据显示,糖价已经在3800元/吨徘徊,比最低时段涨幅超过了1000元/吨。糖价的利好因素来自总供给的减少。此外,受整个乳品市场的复苏以及食品工业的增长,白糖在市场需求上也较为旺盛。

  据中国糖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全国已累计产糖1127.52万吨,同比减少125万吨。各主要产区中,广东同比减产30万吨,已有34家收榨;广西同比减产58万吨。

  “就目前的市场价格和表现来看,第二季度南宁糖业应该会是盈利的。”南宁糖业有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但就全年来说不敢下定论,毕竟后期的糖价还存在不确定性,而第二季度的盈利只能填补第一季度的亏损。

  而整个市场也确实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变量。据了解,今年制糖总量的供给有所下滑,但由于去年的库存还有450万吨左右未被消化,所以即便今年产糖量下滑了,仍无法改变市场供需的根本格局。

  “从全年来看白糖过剩的趋势不会改变。”美尔雅期货研究部分析师张娟表示,2007/08榨季行业协会公布的全国食糖消费量为1350万吨,扣除国家和地方政府收储的110万吨,实际消费量1240万吨左右。由于2008/09榨季前五个月的销量一直不佳,即使后期销售出现好转,预计本榨季消费量基本与上一榨季持平。如果加上进口和国家抛储,则仍是供大于求的格局。

  就目前市场来看,4月份的总需求已经较3月份有所下降。据糖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广西铁路外运量是13.48万吨,比3月份减少了7.28万吨;云南是7.35万吨,比3月份减少0.17万吨。

  因此,在目前糖价仍未明朗之前,制糖上市公司的前景仍存在极大不确定。而对于蔗农来说,虽然本榨季已经接近尾声,但是今年糖价势必会影响到下个榨季的指导价格。

广西糖网声明
此文章为特约撰稿人提供,本网登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业界资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未经广西糖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 请与0772--3023699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