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价还将高位运行
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 刘清力
白糖价格,不论是白糖现货价格,还是白糖期价均与供应量高度相关。而供应量由三部分构成--国内产量、库存与净进口,最重要的是国内产量。对比以往各榨季产量与全榨季销售均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减产周期就是价格上升周期,增产周期就是价格下行周期。
但上述结论有一个前提就是,需求总体上保持稳定。从柳州、昆明两地白糖历史报价看,糖价高点、低点都在抬升。但从2000年以后,白糖产量虽然依旧延续2-3年增产、2-3年减产的周期交替,但产量低值点却在不断抬升,产量总体还是振荡增加的趋势。比如2006年,亦即2005/2006榨季时是一次减产周期的谷值,产量只有880万吨,2010年同样是又一次减产周期的低值,产量经历过大幅减产仍然有1070万吨,算上240万吨国家储备糖,总供给还是大幅超过2005/2006榨季。但2010年的糖价不仅与2006年时的高点相当,而且维持高价位的时间也已经远远超过彼时。
正是需求的稳定增长推动了糖价的上涨。下游主要产品诸如软饮料、糕点、糖果、饼干等等也都呈现明显增加。实际上,据广发证券(000776)的研究,只要经济继续发展,市场对含糖食品的需求就会随之稳定增长。基于此,可以推论说只要经济继续发展,白糖需求也就会稳定增长。
需求是稳定增长的,那么决定糖价的因素就是全榨季的总供给量。
2009/2010榨季供给量与2010/2011榨季预计供给量
2009年时,广西地方有储备糖60万吨,在该年9-10月间通过现货市场渠道投放,并无详细时间表。从投放的大致时间看来,这60万吨地储可以算在2009/2010榨季。2010年时已经没有什么地储糖可以投放市场。2009年10月时,国家拥有储备糖240万吨,但2009/2010榨季总计投放157万吨,尚余储备糖83万吨。国家每年都会进口40万吨古巴糖作为储备,已经算在净进口中。
白糖进口量因为配额管理从2000年以来基本上停留在100万吨/年上下,预计2009/2010榨季进口量不会超过90万吨。鉴于目前海外糖价高企,2010年第四季度的进口量难以恢复正常,2010/2011榨季进口量也可能达不到120万吨的预计。
看来2010/2011榨季的总供给量甚至比2009/2010榨季还少十数万吨。新榨季的供求关系并没有因进入增产周期而有所改善。在此背景下,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阶段性供应紧张的格局还将更加明显。主要因为:一是2009/2010榨季结束时,全国工业库存仅有31.7万吨,同比减少5.3万吨;二是国储糖只有83万吨,不可能全部投放市场,这意味着国储调控能力同比下降,而2009年12月-2010年1月三次放储总计投放86万吨均被市场一次性消化,如此估计国家难有2009年底时的抛储力度,即便有也会被市场一次性消化而难以发挥作用;三是ICE糖价高企,进口受到抑制不能恢复正常水平;四是北方产区已经开始生产,但供应增量不大,菜糖产量本就不高,估计90万吨左右,摊到4个月的时间生产,每月平均也只有22.5万吨,很难说根本扭转供应紧张的局面;五是南方产区可能进一步推迟开榨,糖市在年底因为临近春节而进入需求旺季,又会增强阶段性供应紧缺的格局;六是国家对通货膨胀的容忍与非货币手段调控物价,以维持政策稳定性,只要宏观经济政策没有本质性改变,白糖价格依旧有可能搭上农产品价格上涨周期的便车;七是供应紧张局面本身还有“自我增强效应”,在需求旺季时,市场预期到供应不足,则惜售、抢购随之而来,这两种现象的出现又进一步增强市场供应紧张的预计,如此供应紧张的气氛会在市场中扩散,导致紧张局面越演越烈。
鉴于上述理由,看来要做好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糖价再创新高,乃至攀升到7000元/吨,甚至突破7000元/吨的准备。至于短期则可能因为技术层面与需求淡季、新糖上市等等原因出现回落,但不至于有太大幅度。
不过,上述论断有个重要条件,就是决定性因素--产量变动不大。因为产量尚不确定而存在变数。如果预计产量大幅增加,达到1300万吨以上,则供求紧张的局面会有所改善,继续上行的困难会增加,走到7000元/吨附近的可能也会大幅下降;如果预计产量大于1250万吨,只要不超过1300万吨,糖价继续上涨是可能的,但可能难以突破7000元/吨;如果产量低于1250万吨,乃至因为寒冷天气而在年底遭受霜冻造成增产幅度较小,则糖价突破7000元/吨的可能性会增加;如果霜冻发生而且影响很大,则还会影响到2011/2012榨季的产量,如此则糖价就不会停留在7000元/吨那么简单。
此外,还需要重点关注:一是进出口政策改变的可能,国家有可能短暂性地增加进口配额;二是替代产品淀粉糖产量会进一步增加,如果糖精再度为低端市场所使用,则对糖价的冲击较大;三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一步升值或者海运费下降,使海内外糖价比价不能抑制进口。这几点多数是微调糖价,如果进口配额增加很大,并且海外糖价又回落较多,那时进口增加也会较大冲击国内糖价。
国内甜菜糖上市补充了市场的供应,但已经不足以对糖价形成抑制,真正的调整可能要寄望于11月初广西开榨。
回调有待广西开榨
近期国内糖价加速上涨,创出历史新高,现货价格走势强劲,带动期价上行,加之外盘原糖反弹力度很大及商品股市整体多头氛围浓厚,国内白糖价格继续上涨。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北方甜菜糖开榨不足以对糖价形成抑制,行情的发展会跟从整体商品的走势和新榨季广西开榨情况,6000元/吨有望成为短期一个较强的支撑位,真正的调整可能要寄望于11月初广西开榨。
一、弱势美元支撑商品强势
美联储放任美元持续贬值,全球汇率博弈愈演愈烈,而美联储可能重拾刺激政策,实行二次量化宽松,美元延续弱势为大宗商品提供了很强的支撑。金价屡创新高。虽然原油受疲弱基本面压制未能摆脱前期振荡格局,但即将到来的寒冬原油蓄势待涨的可能性较大。在黄金和工业品上涨近一年多之后,农产品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发力,虽然农产品的金融属性起到了一定助涨作用,但是更大程度上还是其本身的基本面在推升价格。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减产,加之通胀预期的心理影响,粮食价格持续飞涨。小麦领涨之后,玉米、大豆、豆油持续上涨。
巴西和印度的增产将在一定程度上平衡2010/2011榨季全球的食糖供需关系。巴西今年的食糖产量预计可能实现600万吨的增长,但出口已经消耗了巴西大部分增加的产量。即使巴西达到了预期的产量增长,现货市场的供需平衡依然很难实现。
综合以上的分析,由于产量的不确定性和美元弱势格局依旧,原糖上涨的趋势依旧未改,但是这还有赖于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演化,单纯的基本面无法支撑糖价创出新高。
二、甜菜糖上市影响有限
进入10月以来,北方甜菜陆续开榨,甜菜糖的全面供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市场上缺糖的局面,但毕竟数量有限,杯水车薪的供给对糖价上涨影响有限。目前来看,现货价格站上6000元/吨之后,获得了较强的支撑,尽管销量不佳,但是现货商囤货的现象明显,加上整体通货膨胀的预期强烈,游资大量介入农产品市场。
截至9月底榨季末,市场结转库存为31.7万吨,目前市场销量比较清淡,加之新糖已经开始上市,所以整个市场食糖供应不会出现紧张的格局。所以目前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通胀预期和农产品上涨的带动,基本面层面的推动作用较小。按照常规的逻辑来看,在新糖上市的初期,价格会出现一定的调整,不仅仅是因为供给增加,更多地则是为明年初的炒作蓄势整理。目前看来,美元的极度疲弱,外盘商品股市高歌猛进,通胀的行情向纵深发展,游资继续大量涌入,所以目前处于行情极为强势的阶段,资金的炒作热情没有丝毫的减退,调整迟迟不肯到来。
但是我们更加需要冷静地看待行情的发展,目前的甜菜糖开始上市,虽然其产量较小,影响不大,但是一旦南方的甘蔗糖开始上市,市场供应是否真的如价格所反映的那样紧缺呢?吨糖成本大幅上升到4000元/吨以上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新榨季增产却也是大概率事件,有悬念的只是幅度的问题,这样来看,加上国储继续的抛糖,新榨季的食糖供给也已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所以最终行情发展的关键还是要归结于外盘原糖的走势和通货膨胀的演绎,以及新糖大规模上市时间、国储抛储计划和广西甘蔗收购指导价格水平。
三、价差结构限制了糖价下跌空间
国内白糖价格偏低。截至目前,泰国糖的进口成本约在8659元/吨,巴西糖的进口成本约7546元/吨,远高于当前国内现货价格。这个逻辑在去年年底和年初的一波上涨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目前的上涨尽管跟商品整体强势有关,但是外糖的持续走强也功不可没。如果美原糖继续向前期30美分/磅高点进发,国内糖价将难以调整。
期现价差方面,自今年2月份以来的大部分时间,期价呈现贴水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期货价格,并且对期价的上涨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结论
由于产量的不确定和美元的弱势格局,原糖上涨的趋势依旧未改,内外价差的居高不下对国内价格的上涨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国内甜菜糖上市补充了市场的供应,但是在糖价经历了长期的大幅上涨的今天,基本面的利空已经不足以对糖价形成抑制,行情的发展依赖于整体商品的走势。高糖价时代来临,新糖上市的利空被通货膨胀预期和商品整体的强势所抵消,影响有限,6000元/吨有望成为一个较强的支撑位,真正的调整可能要寄望于11月初广西开榨。操作上看,原有多单可以继续持有,短线投资者应该以回调买入为主要操作思路。1105合约第一支撑位为5994-6000元/吨,第二支撑位为5810-5890元/吨的缺口支撑。套利投资者可以关注买1109卖1105的跨期套利,在目前价差在60附近可以积极建仓。
通过观察近15年来的食糖价格走势发现,共出现过4次牛熊转换,每次转换基本都出现在2月份左右。牛熊转换或在2月
在需求旺盛、供需偏紧的刺激下,国内糖市走出了一波长达5个月的上涨行情,目前仍在上涨之中。不过由于9月28日北方甜菜糖率先开榨,南方甘蔗糖也将于11月初开榨,投资者看法开始有分歧。有观点认为随着新糖的逐步上市,供需压力将得到缓解,目前的价格将成为反弹的高点,笔者则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新榨季食糖减量难以大幅度增产,二是从历史经验来看,高点从来都没有出现在榨季之初。
一 、2009/2010制糖期全国共生产食糖1073.83万吨
2009/2010年制糖期全国共生产食糖1073.83万吨,比上一制糖期少产糖169.29万吨。其中,产甘蔗糖1013.83万吨(上制糖期产甘蔗糖1152.99万吨);产甜菜糖60万吨(上制糖期产甜菜糖90.13万吨)。截至2010年9月末,本制糖期全国累计销售食糖1042.13万吨,累计销糖率97.05%,其中,销售甘蔗糖982.66万吨,销糖率96.93%,销售甜菜糖59.47万吨,销糖率99.12%。
二、国内糖价创出历史新高
2009/2010制糖期全国共生产食糖1073.83万吨,我们预测食糖消费量将达到1350万吨左右,由此形成280万吨的巨大供需缺口,这也是国内食糖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最近五个月,在需求旺盛、供需偏紧的刺激下,期货现货价格联袂上涨,目前现货价格最高的杭州已经高报至6380元/吨,各地现货价格均创出历史新高。
昆明现货价格
三、长期来看糖价的不断上涨主要是因为我国食糖不能全部自给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糖消费增长迅速,而食糖产量增长的速度却赶不上消费增长的速度,致使我国每年均有将近100万吨的食糖净进口,从1995年到2010年的16年间,仅有2007年出现过供大于求的局面,其余年份均出现供需缺口。自给率的不足也就造成食糖价格的大幅波动。
四、2010/2011榨季全国预计产糖1150万吨左右
随着新榨季开榨糖厂数量的逐渐增多,新榨季食糖产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虽然现在就论产量为时尚早,但是,我们也可以说出个大概,或者定个性,以帮助我们把握大势。笔者认为2010/2011榨季,全国食糖会出现恢复性增产,但不会大幅增产,主要居于种植面积和目前的糖料长势情况得出的判断。
1.广西甘蔗种植面积1530万亩,比上榨季略增,目前的情况来看,甘蔗涨势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株“少”、“矮”和“细”。
2.云南种植面积与去年持平,450万亩左右。
3.2010/2011榨季广东全省甘蔗种植面积约为210万亩,同比增20万亩。
4.2010/2011榨季海南省甘蔗种植面积为85万亩左右,较上榨季105万亩的水平相比约减少20万亩。甘蔗种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前期干旱,部分蔗地没有能够下种;二是由于比价收益原因,部分农民改种了其他经济作物。
5.2010年,新疆共种植甜菜约110万亩(保苗),预计收购甜菜430万吨,较去年增长35%;甜菜收购价格平均约为340元/吨,较去年的283元/吨增长20%;预计2010/2011生产期可生产食糖52万吨,较上期上涨约35%。2010/2011榨季黑龙江的甜菜移栽面积在100万亩左右,可收获面积在85万-90万亩的水平,预计甜菜收购量将达到180万-190万吨,可望产甜菜糖23万-25万吨。2010年内蒙古共种植甜菜43万亩,虽然甜菜生长期部分地区曾遭遇干旱天气,但对甜菜的生长没有造成什么大的影响,长势良好。2010/2011榨季内蒙古预计收购甜菜100万-110万吨;可望产甜菜糖10万吨左右,较去年7.01万吨增长约43%。总体来看,2010/2011榨季,北塘预计产甜菜糖85万-87万吨。我们预计全国将产糖1150万吨左右。
五、高点一般出现在2月份左右
通过观察近15年来的食糖价格走势发现,共出现过4次牛熊转换,分别是1995年的2月份,2001年的4月份,2006年的2月份以及2010年的2月份,结论很明显,每次转换基本都出现在2月份左右,其主要原因也不难解释,主要是由于每个榨季的2月份复杂的天气情况趋于稳定,食糖产量渐渐浮出水面。产量的明晰就让博弈的双方中有利的一方大胆加码,从而扭转走势。
昆商市场价格指数
综合来看,目前的糖价似乎有点“高处不胜寒”的味道,但是笔者认为,下榨季供需偏紧的局面恐难以扭转,想要下跌恐没有那么容易,其次从时间点来看,目前也并不是理想的转折点,目前食糖产量模糊不清,惯炒的天气也渐渐来临,所以还具备一定的炒作空间,所以,中短期来看,顺势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