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工业用糖情况
1、工业消费与民用消费
我国的食糖消费分为民用消费与工业消费两大类。中国糖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食糖消费存在结构性变化。2014/15年制糖期,我国食糖工业消费占比约64%,民用消费占比仅为36%,而后工业消费占比逐渐下降,民用消费占比有所提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居民在家就餐、烘焙等场景增加,进一步提升了食糖的民用消费数量。
2、食糖工业消费种类
食糖工业消费主要指食品加工过程中用糖的消费,主要分为碳酸饮料、冷饮、速冻食品、罐头、糖果、果汁饮料和乳制品七大类,合计食糖用量约占工业用糖总量的85%,极具代表性,其产量与产品配方变化直接影响工业用糖量变化。近10年来,7类含糖食品的年产量为9162.51~11370.85万吨,除2019与2020年产量受疫情影响下降明显外,其余年份的波动幅度较小,显示出极强的消费刚性。
3、工业用糖的季节性特征
不同含糖食品的消费季节性特征各异,导致其食糖采购的时间段特征不同。比如,软饮料每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消费量明显高于其它时间;糖果的产量峰值一般出现在冬季;乳制品单月产量高峰通常出现在6月、9月或10月;罐头食品每年8月、9月的产量为其它月份的150%左右。冷冻饮品产量的季节性特征最为规律,每年夏天达到高峰,冬天为产量的低谷,夏季月产量可达冬季月产量的两倍。
二、含糖食品饮料上市公司
万得数据库(wind)的行业分类标准与国家统计局不同,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合计129家,大致可分为酒类、乳制品、软饮料、调味品、休闲食品、食品加工等6个子行业。其中,酒类企业38家,占比29.5%;乳制品企业19家,占比14.7%;软饮料企业8家,占比6.2%;调味品企业15家,占比11.6%;休闲食品23家(含零食企业11家,烘焙食品企业9家,熟食企业3家),占比17.8%;食品加工26家(含预加工食品企业11家,保健品企业8家,肉制品企业7家),占比20.2%。
1、含糖食品上市企业三季报情况与用糖趋势
乳制品
乳制品上市公司三季报业绩普遍遇冷。2024年前三季度,乳制品板块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07.04亿元,同比下降8.77%;实现净利润120.72亿元,同比增长6.17%。利润增速看似反转,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利润仅是微增。
软饮料
2024年前三季度,软饮料板块整体延续高景气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增长,实现营业收入268.76亿元,同比增长12.52%;净利润48.82亿元,同比增长24.27%。软饮料产品单价较低,且消费频次较高,受宏观经济环境和消费场景影响较小,随居民外出消费场景恢复,出行人数增加也对软饮料的销量增长起到一定催化作用。
预加工食品
2024年以来,预加工食品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均有下滑,1至9月实现营业收入294.45亿元,同比下降2.04%;净利润21.32亿元,同比下降7.47%。在居民对性价比消费追求意愿较高的现状下,下游餐饮行业消费场景复苏较弱,预加工食品受到一定不利影响,用糖量难有增长。
三、工业用糖未来趋势展望
据农业农村部预测,2023/24年制糖期我国食糖消费量约为1550万吨,同比增加15万吨;预计2024/25年制糖期我国食糖消费量将增长30万吨至1580万吨的水平。根据泛糖产业研究数据,预计2024年我国主要含糖食品总产量约为10522万吨,较2023年的10120万吨增长402万吨,增幅3.97%。食糖的工业消费增长同样面临一些威胁和挑战。一是替代品之间的竞争加剧。果葡糖浆较白砂糖有价格优势,虽口感不如白砂糖,但是过去的一两年,终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白砂糖的用量占比减少。二是人工代糖的使用,特别是盲目的“降糖、零糖”宣传给食糖消费及产业发展带来非常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