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原糖上攻15美分未果,重回13-14美分震荡格局,近来的国际糖市短期迎来一些主产国的政策性利好刺激了短暂的上涨,中长期却要面对另一些国家/地区政策改革导致的供应过剩格局令涨幅难以持续。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的食糖市场,都正在或即将经历一场政策的洗礼。
巴西:
由于巴西中南部大多数糖厂同时拥有乙醇生产车间,并且糖与乙醇的生产原料同为甘蔗,一直以来巴西乙醇乃至包括汽油在内的能源市场的供给及政策变化都无时不在影响着糖市。
今年7月底巴西政府为了增加政府收支和恢复投资信心,将汽油PIS/Cofins税由0.3816雷亚尔/升提高至0.7925 雷亚尔/升;乙醇经销商PIS/Cofins税由0增加至0.1109雷亚尔/升。汽油税的上调幅度高于乙醇,有望成为乙醇需求增长的契机,进而提高糖厂用于制乙醇的甘蔗比例。
UNICA数据显示,2017/18年度巴西糖厂用于生产乙醇的甘蔗比例已从2016/17年度的55.8%下滑至52%。除了因为今年初乙醇的价格竞争力不如汽油导致需求减少以外,还因为:一来国际糖价高于乙醇促使糖厂选择生产收益更高的糖,二来从美国进口的乙醇价格与国内市场相当,加上没有关税的门槛,巴西今年通过大量进口来补充产量缺口,因此虽然产量同比降低,但市场的供应量却没有紧缩。
从六月起,乙醇与汽油的比价已经低至对乙醇消费有利的程度,且7月底以来国际糖价也已经跌至与乙醇价格相当的水平,那么后期糖厂甘蔗压榨比例进一步由糖向乙醇转变的可能性究竟多大呢?这或许还有两个障碍,一是大多数糖厂榨季初就设定好了糖醇比,通常不会在后期出现太大变化;二是后期乙醇价格是否能长期保持对糖价的优势,还是个问题。光是汽油价格的下跌就可能拖累乙醇价格,或导致乙醇折糖价下滑,或导致乙醇汽油比价上涨。期望巴西糖厂通过调节制糖比来减少糖市过剩量十分困难。
印度:
本榨季印度发放零关税进口配额、上调进口关税、上调下一年度蔗价以及限制糖厂及贸易商库存量等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际糖价的波动。
零关税进口配额的发放量来看, 今年4月初政府批准了50万吨的零关税进口原糖,6月底为这批进口的最后期限,期限刚到印度就将进口关税从40%上调至50%,削减进口利润空间,市场由牛转熊的气氛愈加浓重。但印度政府再度传出追加零关税或25%关税的进口,据说追加的进口量约为20-50万吨。目前大多市场人士认为传闻成真的可能性十分大。从政府对本榨季的产销存预估来看,预计至九月底印度的糖库存量降至400万吨,虽然是近几年的低点但能够满足下榨季开榨前的需求,基本面似乎没有发生转变。然而食糖需求量大的排灯节即将到来,政府此举或只是为了缓解节日用糖需求。
2016/17榨季只剩下两个月,假若传闻为实,本榨季印度最多也仅能净进口100万吨,较最初业界预期的250万吨少了一倍还多。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印度追加进口无法再次支撑国际糖价了。
欧盟:
巴西和印度通过政策来调整国内糖市的价格及供需,而欧盟地区却准备迎来政策的放开,从今年10月起,欧盟将放开食糖生产配额的限制,预计增产20%至2010万吨,在消费量预计持平于上年的基础上,进口需求或从300万吨减半至150万吨,出口量预计由140万吨翻番至280万吨。假如说巴西和印度的政策令基本面传来一丝利好,那么中长期来看欧盟的政策改革足以吞噬前者带来的上涨基础。
从最近原糖走势来看,像是失去了上行驱动,突破15美分乏力,甚至难以站稳14美分。虽然不久前国际糖市从巴西上调燃油税及印度进口传闻中得到了些许利好,促使大量空头回补,却难以刺激多头卷土重来。最近外糖在六个交易日下跌超过一美分,或许只要大前方仍然是供应过剩,国际糖市就依然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