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糖网8日讯 在8日下午的会议上,中糖协副理事长马占平作了大会总结发言。马占平副理事长说,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四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的相关决议,圆满完成了大会各项预定任务,在此对各位参会代表表示衷心感谢。
中糖协副理事长马占平作大会总结发言
马占平副理事长发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一、2011年上半年食品行业运行情况
马占平副理事长首先通报了11年上半年食品行业运行情况,整体看产值增长快,产销两旺。
二、2010/11年制糖期产销情况
马占平副理长将本制糖期的情况概况成六句话,食糖减少,但销售基本正常,价格基本稳定,库存减少,农民企业增收,从宏观调控看,效果也比较明显。
2010/11年制糖期全国共生产食糖1045.42万吨(上制糖期同期产糖1073.83万吨),比上一制糖期少产28.41万吨;其中,产甘蔗糖966.04万吨(上制糖期同期产甘蔗糖1013.83万吨);产甜菜糖79.38万吨(上制糖期同期产甜菜糖60万吨)。
截至2011年7月底,本制糖期全国累计销售食糖874.1万吨,累计销糖率83.61%(上制糖期同期销售食糖898.53万吨,销糖率83.68%),其中,销售甘蔗糖800.14万吨,销糖率82.83%(上制糖期同期销售甘蔗糖845.66万吨,销糖率83.41%),销售甜菜糖73.96万吨,销糖率88.12%(上制糖期同期销售甜菜糖52.87万吨,销糖率88.12%)。
截至到7月,前期的食糖产销有几个特点:
1、食糖消费的从工业数据上看增长不明显。从前10个月来看食糖的消费增长不明显是正常的。因为价格从5000多涨至7000多,受到一定的抑制是难免的。有人测算,食糖价格上涨1%,消费将会减少3%。主要原因是国家对食品工业的检查,对用糖企业生产有影响。
2、整体看消费的增长应是主要方面。今年国储一共抛了146万吨,进口也增加,从去年10月至今年六月底共九个月净进口80.5万吨,除入储外进入市场的有31万吨,因此整体看销售仍多出了几万吨,因此消费并没有太多的减少,可能还略有增加。主要是因为食品工业增长达30%多,是食糖消费保持刚性的主要拉动力。此外,城镇人口增加,居民收入增加,消费习惯的形成等,造成人民对食品的消费趋势将是不可逆的,因此食糖消费增加仍将是主要方面。
3、价格是比较平稳的,糖市是比较稳定的。今年刚一开始时,价格确实长得快一些。主要是产销缺口、国际糖价及流动性资金因素,以及糖料成本上升(占所有成本的七八成。)但是,与其它商品比较来看,从5000多涨到7000多,并不算高,幅度也不算大。如棉花一涨就翻倍跌就跌一半,比食糖的涨跌幅更为明显。食糖很长时间是在6900-7000之间波动,大集团多在7200左右销售,市场情况总体平稳。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大集团的生产销售集中度高,且大集团基本是顺价销售,加上国家适时投放,以及全行业与国家统一步调,因此食糖的销售是基本稳定的。
4、库存比往年低。通过销区调查,库存是92年以来最低的一年。主要原因有:一是糖价涨至历史高位;二是产销区价格倒挂;三是资金紧张,银根缩紧,商家不敢囤,随用随买随销售;四是国家投放储备糖和进口糖在市场的比重加大,因此市场上掌控的糖源减少,国家掌控的糖源增加。由于产销缺口持续存在,预计国内的进口仍将加大。
5、糖料收购价提高。广西涨到500多每吨,云南400多每吨,海南最高600多每吨,因此企业增收了,农民收入也增加。
三、对后期的看法
后期来看还有八、九两个月,总体供求平稳,货源略有点紧,价格能够保持平稳,或是略涨。七月底工业库存171万吨,减少4万吨,如果按去年的量来放储,进口如与去年持平,后期可供糖源仍应是持平略增。
如果价格过高,国家增加近期投放,那么后期的可调控糖源将减少。如果开榨要推迟到11月、12月份,总体的供求会偏紧。如果本榨季投放171万吨,那到期末的储备也就不多了。或许需要进口糖转储,假设转储50-60万吨。如果按去年的10、11、12月仍投放60万吨的情况,则储备会比较紧张。
总体来讲,近期国家还是有糖的,进口糖会大量集中到货。纽约糖现跌到27美分,进口成本下降,已由8000降至7000多,这些也是抑制糖价上涨的因素。因此,希望大家能全面考虑涨跌因素,有效避免市场风险。
从整个年度看,消费统计从去年10月至今年9月来看,今年生产1045万吨,若投放175万吨,进口糖能有150万吨,那么最终的消费量为1380万吨左右,与去年是基本持平的。如果考虑商业库存的减少,实际的消费量会多一些。基本可预计全年的消费水平是持平,不会减少。但今年甜度商品的消费是增加的,主要是淀粉糖替代消费增加,去年淀粉糖生产了890万吨,今年生产1000万吨,其中替代作用较大的果脯糖浆,增加了70万吨。预计价差在1500元以上,淀粉糖的替代作用会比较强。因此替代消费是难免的,可能本榨季替代量将达100-120万吨,总体的甜度商品消费将达到1400万吨以上。
糖精和高倍化学甜味剂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糖精售价由四万多元下降至三万多元,可能本榨季的需求量也会增加。一些小食品企业为降低成本,将会采用一些糖精和高倍甜味剂。
四、下榨季糖料的种植情况
根据上午各省糖协汇报的数据,全国面积增加126万亩,大数130万亩左右,产量大约增93万吨,大数约100万吨。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广西,前期长势不好,近期天气有利于糖料生长使甘蔗长势有所好转,但也不容乐观,总体看长势不好不坏,产量现在还很难预测。甜菜糖面积增加较明显,长势也较好。因此下个榨季如果乐观的话会在1150万吨,更明确的估产要到11月糖业会议,现在只是供大家参考的初步数据。
五、从长远看糖业发展问题
我国糖业发展的困难和忧虑比较多,产业安全需要引起重视。主要有几个问题:
1、产需缺口逐年加大,这个榨季200-300万吨,下个榨季也不会少于200-300万吨。近几年看,国内资源在减少,对外的依存度在增加,国际对国内的影响在加大,食糖安全问题日益严重。09/10生产了1074万吨,储备260万吨,进口167万吨,共1500万吨的资源。本榨季生产1045万吨,储158-160万吨,假设进口160万吨,总资源1400万吨。消费如果为1320-1380所剩余的资源就不多了,后期的缺口全靠进口补充。如果下年度生产不能增长,国家一是将难以应付突发事件,难以应付局部的紧张局面。二是价格比较难调控。棉花是个教训,储备没有了,全部靠进口,价格由国际决定。到了12/13年度,如果生产不恢复,缺口会更大,食糖安全将更危险。
正常的储备应该达到3个月的量,即三到四百万吨,这需要多年进口才能完成。依靠进口来维护国内的稳定是靠不住的,国际糖市的可供量能否承受也无法判断。据国际糖业组织分析,本榨季仅有19万吨的剩余量,而且各国的库存偏低,库存消费比下降至35%,正常是40%,如果中国大量进口,那国际糖减少,价格不会低。
2、国际糖价会难以预料。因中国要大量进口什么商品,国际市场都会大涨,如铁矿石、石油、棉花、大豆等,我们都没有话语权。国际价格看气候、石油价格高低、游资等,肯定波动比较大,预计是23-33美分之间的波动,甚至可能每天波动1-3个美分,折算大概就是500-600元钱,国内糖价难以稳定。为保证国内糖的安全,还要发展国内生产。
六、下一步需要做的工作
一是作好政府的沟通工作,要把行业情况向政府反映,没有政府的组织和主导,很多工作很难开展。比如良种、水利和规模种植等,中国糖业协会要做好这项工作。
二是要改善调控,目的是近几年给糖的发展形成一个较宽松的环境,让未来几年糖的生产不减少,消费量能增加。我赞同大家的意见,糖价要稳定,要合理,不能简单的认为糖价高,要使企业有积极性,农民能增收,能够增加供给。总之是要有利于行业的发展,不能简单看糖价高与不高。各行业水平各不相同,不能一刀切。
三是不能降低糖进口的门槛。现我国的进口关税是世界最低的,对国内糖业的保护力度不算大。我们的成本高,糖价高些是正常的,如果不高,生产没法发展。在生产提高前,没有高糖价,国内糖业生产很难发展,因此15%的关税绝对不能降。进口应有长期的战略,糖价低时多进,高时不进或少低,进口多了就入库,以丰补欠,保证国内供应。国内的糖价要合理,过高不好,过低不好,像棉花那样对行业的损害太大。
四是加工的能力要增加,加强出入库的管理,提高投放效率,保障国内安全。
下一个阶段,中国糖业协会的工作主要有:
1、进一步加大食糖信息收集工作,着手加强对生产、销售、替代品等诸多信息的统计工作。
2、加大收割等机械化的研究,争取国家的支持。
3、在银根紧缩的环境下,帮助企业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4、做好糖精限产限销情况,协助国家轻工部门做好各类高倍甜味剂的信息收集、统计与监控工作。
5、各制糖企业要加大对糖农的扶农力度,切实抓好糖料后期的管理工作,顺价销售,保证市场有效供给,希望企业承担国家责任,社会责任,实现糖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6、企业要分析形势,从维护行业稳定发展出发,处理好长、短期的关系,保障供给。
7、各地糖业协会要做好下个榨季的面积统计工作,抓好糖料生产工作,争取下榨季增产。
8、商务部正在作一个产业安全的课题,中国糖业协会将与全行业一起共同努力,将课题做好。
9、秘书处要按大家提出的要求,主要是在水利、机械、良种等方面取得政府的支持。(广西糖网发自敦煌)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 “本站原创”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广西糖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772--2817448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